中华美育的新时代风范

发布时间:2020-10-29 11:03:00 查看次数:77


作者:西南大学美育研究院院长、教育学部教授 赵伶俐

  美育能够提高师生乃至全民的审美与人文素养,成为各级各类学校协力创造美好教育,全民共同奋斗、参与创造和积极享受幸福美好生活的引擎与助推器。

  中办、国办近日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学校教育各学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美,绝对不是肤浅的漂亮,奢华的物质享受。《意见》开篇就明确定义,“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而“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与动物按照本能生存相比,人的最大不同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类按照美的规律建造”。美就是人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实践的智慧、创造性和自我净化等本质力量的显现;美育就是按照美的规律提高自身和社会生活精神内涵的教育。

  新时代赋予中华美育精神新内涵

  《意见》在很多重要段落都提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美育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结合,一气贯通了中华传统美育精神和新时代美育的独特内涵,以“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陶冶高尚情操,塑造美好心灵,增强文化自信”“努力培养心灵美、形象美、语言美、行为美的新时代青少年”。

  追求美和以美育人,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如《论语·学而》中的“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诗·大序》中的“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孟子·尽心(下)》中的“充实之谓美”,北宋张载《正蒙·中正》中的“充内行外之谓美”,等等。追求文质彬彬、悦神悦志、美善相乐、礼乐结合等育心形、育美德、育神志的大美教育,源远流长,影响至今。

  习近平总书记10月23日给中国戏曲学院师生的回信中强调,要“引导广大师生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优良传统,坚持守正创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新时代美育,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程中,中华美育精神的继承、发扬与创新,是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和理想逻辑的统一。

  新时代学校美育的实践指南

  《意见》明确新时代美育的全面、全员、全程、全科、全方位特点,对大中小幼和职业教育的美育目标、课程、教材、教学、教师、特色办学、设施场馆、督导评价、法规制度、学科建设等,进行了系统表述。

  开齐开足上好美育课程,是“刚性要求”。艺术的灵魂是美,是对美的最为典型的表达式,所以学校美育课程以艺术课程为主体,主要包括音乐、美术、书法、舞蹈、戏剧、戏曲、影视等,各教育阶段要开设艺术必修和丰富的选修课程,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要与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结合。美育实践活动要“面向人人”,“建立常态化学生全员艺术展演机制,大力推广惠及全体学生的合唱、合奏、集体舞、课本剧、艺术实践工作坊和博物馆、非遗展示传习场所体验学习等实践活动,广泛开展班级、年级、院系、校级等群体性展示交流”“学校与社会公共文化艺术场馆、文艺院团合作开设美育课程”“推动高雅艺术进校园”。艺术优生教育在“掌握必要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着力提升文化理解、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等核心素养,帮助学生形成艺术专项特长”,参与艺术团展演活动,遴选优秀学生艺术团参与国家重大演出活动。倡导学科美育与跨学科美育课程,“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加强各学科有机融合”“充分挖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体现中华美育精神与民族审美特质的心灵美、礼乐美、语言美、行为美、科学美、秩序美、健康美、勤劳美、艺术美等丰富美育资源”。这些美所表现出来的各具创意的形式,如造型、色彩、节奏、韵律、和声、语言、篇章、结构、符号、模型、公式、定律、规则、制度等,都是中华民族和人类求真、向善、爱美本质力量的显现。因此要不断拓宽课程领域,逐步增加课时,丰富课程内容,大力开展以美育为主题的跨学科教育教学和课外校外实践活动。

  《意见》给出了确保学校美育实施与发展的几个硬核杠杆。美育学科建设,是撬动美育创新和向纵深发展的杠杆,要在专业艺术学科、艺术师范教育和美育基础理论等三个层面进行美育研究,“整合美学、艺术学、教育学等学科资源”“建设一批美育高端智库”。美育评价,是撬动美育实施的杠杆,探索将美育的艺术类学科(音乐、美术、书法等)纳入中考试点和高中学业考试,优化考试方法;高校学生至少要修2个公共艺术学分才能毕业,美育工作纳入本科教学评估、“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美育政策落实、推动学校美育工作等,纳入教育督导评估;要“利用现代技术手段促进客观公正评价”,即美育评价的信息化、智能化等。多方面、多因素共同构成了撬动美育系统现代化进程的杠杆,推动学校美育“到2035年,基本形成全覆盖、多样化、高质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

  学校美育助力“美好生活”建设

  《墨子》中说,“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进而引导人们耳知其乐、目知其美、口知其甘、居知其安,切不可探求锦衣玉食、豪宅极乐。这就是中国传统美学和美育重要的辩证思想。

  在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今天,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而如何引导人们去积极享受、奋斗追求和参与创造这个“美好生活”,美育可以发挥特有作用。

  美好生活是民生有保障的“好生活”,与精神充实积极愉悦的“美生活”的有机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坚决完成这项对中华民族、对人类都具有重大意义的伟业。学校美育则以精神扶贫和教育扶贫与之呼应,“健全面向人人的学校美育育人机制,缩小城乡差距和校际差距,让所有在校学生都享有接受美育的机会”,从美育全科教师、课程教学、高校浸润计划、城乡学校共享等方面“建立美育基础薄弱学校帮扶机制”。

  因此,美育不仅是学校教育的事情,还是国家发展战略和人民幸福生活的组成部分,是促进美好生活,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增强文化自信,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结合起来的助推器。这是新时代美育更深层、更重要的使命。一个“充满活力、多方协作、开放高效的”,凝聚了中华传统美育精神的新时代“学校美育新格局”必将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