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02 07:31:00 查看次数:59
近日,教育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科学技术部、公安部、民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文物局、国家消防救援局、国务院妇儿工委、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国关工委、中国科协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方案》提出,“教联体”是以中小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为目标、以学校为圆心、以区域为主体、以资源为纽带,促进家校社有效协同的一种工作方式。要推动各地全面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确保政府统筹、部门协作、学校主导、家庭尽责、社会参与的协同育人工作机制更加完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更加浓厚。力争到2025年,50%的县建立“教联体”,到2027年所有县全面建立“教联体”。
《方案》明确了“教联体”各主体的职责任务。政府部门加强对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统筹领导,指导各部门协同配合,建立家庭教育指导机构,调动各类社会育人资源。教育部门在政府支持下与有关部门、社会资源单位协调联动,引导学校发挥主导作用和专业指导优势,强化与家庭、社会沟通协作。学校因地制宜建立“教联体”,通过联责任、联资源、联空间,会同家长和社会各方共同研究、推动破解学生成长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各相关部门、街道社区、社会资源单位在各自职能范围内落实育人责任,与学校建立工作对接机制,有针对性地推动解决学生成长中的突出问题,为学生参与文化学习、体育锻炼、艺术活动、劳动教育、科学教育、社会实践、课后服务等提供全方位条件保障。
《方案》要求,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提高政治站位,会同相关部门将“教联体”建设列入部门重要议事日程,谋划推动协同育人工作,与相关部门建立常态化沟通协调机制,完善经费、人员、场地等方面政策保障,凝聚“人人、事事、时时、处处”育人合力,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落实落地。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等十七部门印发了《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负责人就《方案》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一、《方案》出台的背景是什么?
答: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协同育人工作,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八一学校、北京育英学校等地考察以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多次就家校社协同育人发表重要讲话,作出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为进一步做好协同育人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
教育部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会同相关部门积极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于2023年1月联合印发《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公布97个县(区、市)作为全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区,并于2024年5月28日召开全国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现场推进会,总结交流各地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经验做法,扎实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落地生根。
当前中小学生“小眼镜”“小胖墩”、脊柱侧弯、心理健康等问题仍较为突出,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同向同行、协同发力,为少年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我们深刻认识到以“教联体”为载体的协同育人机制,是破解当前突出问题的重要举措。为进一步调动部门资源,协同社会力量,共同为孩子们打造健康快乐成长的“大本营”,今年9月,教育部会同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科学技术部、公安部、民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文物局、国家消防救援局、国务院妇儿工委、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国关工委、中国科协联合印发《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推动各地各中小学校以“教联体”为抓手,在实践育人、医教互促、体教互融、家校互动、社教同频、警校同步上加强协同配合。
二、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的内涵是什么?
答: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是以中小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为目标、以学校为圆心、以区域为主体、以资源为纽带,促进家校社有效协同的一种工作方式。其内涵是整合与学生健康成长、安全管护等育人责任有关的各类主体,包括政府、相关部门、学校、家庭、街道社区、社会资源单位等,明确各自职责任务,建立定期沟通协调机制,有针对性地推动解决学生成长中的突出问题,搭建常态化育人平台和活动载体,为学生参与文化学习、体育锻炼、艺术活动、劳动教育、科学教育、社会实践、课后服务等提供全方位条件保障。
三、“教联体”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什么?
答:指导各地全面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确保政府统筹、部门协作、学校主导、家庭尽责、社会参与的协同育人工作机制更加完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更加浓厚。力争到2025年,50%的县建立“教联体”,到2027年所有县全面建立“教联体”。
四、“教联体”各主体的职责任务主要有哪些?
答:《方案》对政府、相关部门、学校、家庭、街道社区、社会资源单位等主体的职责任务作了明确规定。
一是政府层面。主要负责推动本地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强对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统筹领导,指导各部门协同配合,建立家庭教育指导机构,调动各类社会育人资源,提供政策支持和条件保障。
二是部门层面。教育部门负责推动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协同育人工作,引导学校发挥主导作用和专业指导优势,强化与家庭、社会沟通协作,形成家校社协同育人合力。宣传部门负责指导新闻媒体和网络媒体加强正面宣传引导,营造育人良好氛围。公安部门负责加强警校协同,联合教育部门开展护校安园、学生交通安全等专项工作,加强校园周边治安治理,支持学校开展安全教育。网信部门负责开展涉未成年人网络环境专项整治工作,净化青少年网络环境。卫生健康部门负责会同教育部门做好儿童青少年健康服务,健全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民政部门负责加强对困境儿童、留守儿童、流动儿童的关心关爱。文化和旅游部门、文物部门负责利用文化和旅游资源、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等开展实践育人活动。科技部门、科协负责统筹各类科普教育阵地和资源,支持学校开展科学教育。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负责会同教育部门建立学校校舍、场馆建筑定期安全体检制度,在标准、技术等方面提供支持。消防部门负责会同教育部门指导学校开展消防安全检查及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市场监管部门负责对学校周边食品和学生用品安全进行监督检查。妇联组织负责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建设,提供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共青团组织负责加强学校共青团、少先队组织和属地街道、社区团队组织的联动。关工委组织负责发挥“五老”作用,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宣传教育、家庭教育指导等工作。
三是学校层面。要做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健全家校沟通联系制度,听取家长、社会对学校的意见建议。要整合社会资源,用好思政课和社会实践教育基地,丰富学校课堂和课后服务内容。
四是家庭层面。家长要履行家庭教育主体责任。要培育积极健康的家庭文化,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要主动协同学校教育。要带领或支持子女开展体育锻炼、家务劳动、户外活动和参观游览。
五是街道社区层面。要将家庭教育指导纳入城乡社区公共服务重要内容。要利用社区家长学校开展家庭教育指导。要开展各类知识宣讲和公益性课外实践活动,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校外活动与锻炼空间、假期管护场所。
六是社会资源单位层面。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体育场馆、文化场馆、博物馆、科技馆等校外活动场所、医疗卫生机构、周边高校、周边企业、街道及相关社会资源单位要按照职能职责,结合自身资源特点,为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创造有利条件。
五、推动“教联体”建设,应要建立怎样的工作机制?
答:《方案》提出,推动“教联体”建设需要建立三方面的工作机制。一是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会同相关部门将“教联体”建设列入部门重要议事日程,定期研究、谋划推动协同育人工作,完善经费、人员、场地等方面政策保障,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落实落地。二是教育部门制定实施方案和进度安排,与相关部门建立常态化沟通协调机制,推动学校因地制宜建立“教联体”,通过联责任、联资源、联空间,共同研究、推动破解学生成长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三是各相关部门、社区街道、社会资源单位落实育人责任,与学校建立工作对接机制,明确工作职责、协同方式、责任人和联系方式,围绕学生在校内外学习生活的时间轴和空间场,提供全方位、全过程条件保障,凝聚“人人、事事、时时、处处”育人合力。
家校社协同育人是中国特色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日,教育部、中央宣传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推动各地结合实际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
“教联体”对健全协同育人机制有何作用?推动“教联体”高质量建设,又该注意哪些方面?记者就此采访了有关专家。
健全协同育人机制打造新格局
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高书国指出,认识、把握和实施《方案》,要坚持“政府统筹、部门协作、学校主导、家庭尽责、社会参与”的工作原则和工作机制,按照目标同向、组织协力、行动协调、资源共享的原则,努力构建基层网络式家校社协同育人联合体,着力推进“教联体”建设。
“中央各有关部门要率先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责任,率先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工作,率先促进《方案》落实落地,特别要从国家战略、部门规划、政策支持等方面科学统筹、积极配合,整体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格局。”高书国表示,“地方各级党政部门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要针对区域内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政策堵点、机制难点和关注热点,协同各有关部门研究制定政策规章,构建体制机制,健全支撑系统,给予资源支持。”
“宏观层面,在政府统筹下,通过价值倡导、资源分配、能力建设等宏观调控协调各方利益和行动,共同服务于教育强国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院长康丽颖说,“在组织机构的中观层面,通过推动家庭学校社区协同联动,构建有效的协同育人全链条机制。在微观的个体行动者层面,家长、教师及社会(区)工作人员要开展目标一致、经验共享、资源互补的同心、同向、同步与同行的育人活动。”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董竹娟表示,“教联体”体现了共商共治共创的治理机制,教育行政部门要会同相关部门将“教联体”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研究、谋划推动育人工作,同时推动学校因地制宜建立“教联体”,围绕学生在校内外学习、生活的时间轴和空间轴,提供全方位、全过程条件保障,彰显协同育人成效。
“建立‘教联体’将为有效凝聚各方育人力量提供常态化平台,引导各主体在明确职责任务的基础上凝聚形成更加有效的协同育人合力,加快建成家校社协同育人网络,最终打造家校社协同育人新格局。”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陈如平说。
建构多样态协同育人工作模式
“教联体”共建过程也是共同发展的过程,通过广泛吸纳有关各方参与学校建设,参与课程资源开发,参与学生发展的指导,最终形成多样态“教联体”协同育人工作模式。
康丽颖提出,要建构学校主导的立德树人模式,“以特色项目活动和课程为载体,以家长学校和家委会建设为抓手,探索多样化的协同育人行动,探索数字化转型,创新家校社协同育人”。
陈如平认为,“教联体”全面集成学生健康成长所需的各方主体和各类资源,为推进育人方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奠定良好基础。育人方式改革需要围绕“育人”使命展开,着重在育人方式上下功夫,发挥协同育人优势,健全优化思政育人、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等推进路径。
陈如平建议,要全面摸底区域内育人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及利用情况,对照突出问题设计资源整合和共享机制,让社会各类育人资源有效服务于学校育人。
董竹娟认为,“教联体”建设要注重优化育人体系,根据学生知识学习与全面发展的需要,多方协同整合德智体美劳全面育人要素,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时空、三主体、三情境”育人体系,建立连续性的学生发展通道,拓展和延伸育人链条。
“要协同多元教育主体、统筹多样教育内容、协调全过程环节,注重顶层设计,突出‘三全育人’,为学生参与文化学习、体育锻炼、艺术活动、劳动教育、科学教育、社会实践、课后服务等提供全方位保障。”董竹娟说。
社区各类资源丰富,并拥有成熟的治理经验。如何将社区优势融入育人模式?
康丽颖提出,可统筹社区资源,将社区治理中的成熟经验融入社区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中,开展参与性、体验性较强的协同育人实践活动和精准化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行动,弘扬好家风、好家规、好家教,以构建儿童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
充分调动家庭参与协同育人的积极性
“教联体”建立起来后,应该从哪里入手,迅速发挥作用,凸显新机制成效?
陈如平认为,应找准学生健康成长的突出问题,做到集中发力。“新时代学生是数字原住民的一代,与高科技一起成长,同时也呈现出了一些突出问题,如空心病、焦虑抑郁、创新能力不足、体质下降等。”陈如平说,“不同区域学生健康成长问题的具体表现存在一定差异,各地可因地制宜,准确把握学生健康成长的突出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机理,从培养时代新人的要求出发,跳出教育领域,从社会发展大环境中去探寻破解学生成长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的可行策略。”
高书国提出,教师是实现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核心力量,要对教师加强系统培训,提升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整体素质,增强教师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和社会沟通能力,其中要重点关心支持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德育干部等骨干队伍。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实现协同育人目标的重要力量。在“教联体”机制中,如何有效提升家长参与积极性,提升家长的教育能力?
高书国表示,可以探索采用现代化信息网络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办好城乡家长学校,积极鼓励家长以志愿者等多种方式主动参与学校和班级组织的相关活动,提升家长参与学校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
“要积极开发、整合家长培训课程及相关资源,引导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主动协同学校教育。”董竹娟认为。
康丽颖建议,要面向不同群体的家庭需求,开展个性化、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助力家庭建设,提高家长的养育、教育和协同育人能力与素养;引导家庭承担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鼓励家长参与和支持学校管理,指导家长发挥专业和资源优势支持学校教育;以家长学校等组织为依托,充分激发家长参与的意愿和潜能。